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多年来,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制度自信,把“全县谋发展、人大怎么办、代表怎么干”作为时代课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宁城实践,如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构建“立体式”格局,人大监督工作更加刚性
宁城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办好两件大事、推进“六个工程”,紧跟县委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盯重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断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性。
一是深耕执法检查。宁城县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监督职能,通过发布公告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嵌入式”走访座谈、“解剖麻雀式”分析问题等方式,对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以“钉钉子”精神解决问题,做好执法检查“后半篇文章”,着力把执法检查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解决困难的实际成效。二是细作专题询问。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就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专题询问,6位代表、委员提出询问,7个部门单位依法应询回答,问出人大之责、答出落实之效,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力护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监督,专题调研债务管理情况,跟踪督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管好人民“钱袋子”、守好人民“家底子”。按照县委工作和要求,开展法检两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题调研,并进行跟踪监督,巩固监督成果,不断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性。围绕落实市人大助力诚信建设工程实施座谈会有关要求,与市人大上下联动、同题共答,开展诚信建设专题调研,谋划开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虚假诉讼、案件执行等五项专题监督,助力诚信建设工程落细落实。
打造“特色化”品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凸显
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新特点,全力打造富有宁城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见效。
一是建好用活履职平台。持续推进代表之家、站点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18个乡镇“代表之家”、76个村级“代表联络站”和3个行业“代表工作室”,做到“门常开、人常来、事常议、情常在”。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探索“数字人大·指尖上民主”等新形态,丰富和拓展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使代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全天候”。二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新时代人大代表作用,全力推动代表列席、信访代办、参与诉前调解和监督贯通协调等工作扎实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坚持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已经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切实把“实事菜单”变成了“幸福礼单”。三是常态开展履职活动。深入开展“双联”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和渠道。持续开展“弘扬蒙古马精神,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实行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全县1270名四级人大代表混合编成7个调研组,多级联动,深入开展“进家、进站、进网格”活动。完善代表履职考评、向选区选民述职和代表奖励、退出机制,为代表履职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高质量”履职,代表主体作用更加彰显
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基础工作,紧密联系实际,积极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服务保障,不断激活代表工作“一池春水”。
一是强化代表履职培训。制定代表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力提升班以及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班,组织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异地培训,进一步提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二是加强履职制度保障。全方位梳理监督、决定、代表等工作流程,落实落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措施要求,进一步完善人大开展工作监督的规则和议事程序,让人大每次监督、每个决定能够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以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高质量办好代表建议。修订完善代表建议办理制度,健全县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主任会议成员督办、相关部门具体承办的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召开重点建议督办会,确保建议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127件人大代表建议全部在法定时限内办结并答复代表,真正让代表建议全部落地,群众期盼变成现实。
昂首阔步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发。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地方人大的历史使命,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宁城改革发展新画卷。